澀谷有日本出了名的繁華街,從JR澀谷站出來,穿過澀谷的十字路後,車水馬龍的繁華街便映入眼簾。
除了高檔餐廳、奢侈品店以及美食街以外,沿著東急百貨店總店的方向一直向前就會發現,僅一條街之隔,就將喧囂和幽靜一分為二——這就是澀谷區松濤。
澀谷區松濤,和田園調布(東京都大田區)、成城(東京都世田谷區)等齊名,都是東京都內屈指可數的高級住宅區。
早在江戶時代,這裡就是紀州徳川家(舊時富豪)的宅邸,一直到明治時期被舊佐賀藩主「鍋島氏」所取代,隨後鍋島家族在此地開了一間名為「松濤」的茶園,於是才一代一代流傳至今。
和松濤這片舊時就是豪宅區一樣,松濤茶園種植的茶葉也是高級品種,深受富裕階層的歡迎。
明治之後,隨著鐵路發展,靜岡茶葉的名聲逐漸起來,松濤茶葉開始沒落,不久也就停業了。不過鬆濤這塊區域後來轉變成果園,名聲卻沒有茶園響亮。
到了大正時代,連著鍋島家的官邸以及松濤茶園和周邊地區被打包並劃分出售。由於當時購買時需要引薦人,因此只有處於「上流社會」的名旺貴族才有機會和能力購買到松濤地區的房產,像是政府高官、大企業董事等後來都在此居住。
直到近代,澀谷站作為鐵路的終點站,逐漸成長為商業設施密集的繁華街道,而松濤地區由於自古以來都居住著富甲一方的商人以及達官顯貴,因此給人的感覺的就是「沉穩且高冷」。
這也是為什麼松濤與澀谷的繁華僅隔了一條街道,卻能同時感受喧囂和幽靜的原因。
如今的松濤,和大正時期類似,一來是宅邸在建造時擁有嚴苛的條件,用途、高度甚至是建築覆蓋率都有明確的要求,也有部分街區還規定小於200㎡不能建住宅的准入條件。正因為種種限制,這就使得松濤地區建造的豪宅,是東京都、乃至整個日本都首屈一指的豪宅聚集地。
曾經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,有些和澀谷的街道有著很深的緣分,就比如著名的忠犬八公的主人——東京大學教授上野英三郎就曾經居住在松濤1丁目。此外還有職業棒球隊的運營老闆、日本最大電商網的董事等等……
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,在澀谷區松濤1~2丁目總共居住著3084人,人口密度為1104.3人/km²,其中松濤1丁目人口密度為741.23人/km²,居住起來空間還是比較寬裕的。與其相似的田園調布和成城等郊外的高級住宅地的人口密度一般為5000~6000人/km²左右,相比之下居住已經非常適宜了。
從年齡層來看,松濤1丁目15歲以下的居民佔10.8%,超過澀谷區平均的8.5%,而15~64歲的人佔60.2%,低於澀谷區平均的66.2%,是屬於一個比較年輕化的地區。
從家庭情況來看,單身人士的比例佔到了55.1%,遠遠低於澀谷區平均的62.6%。另一方面,三口之家的比例也超過澀谷區平均3個百分點為12.6%,四口之家則是超平均4個百分點,達到了9.8%。
此外,有未滿18歲孩子的家庭比例比整個澀谷區平均水平高了近4個百分點,達到15.3%。
松濤周邊有松濤文化村(Bunkamura)、松濤美術館等眾多文化設施,因此作為「涉谷·松濤文化村街」而受到周邊居民的廣泛好評。再加上教育環境充實,所以近年來為了能讓孩子受到高質量教育,不少富裕家庭開始慢慢向松濤地區流入。
松濤美術館外部
松濤美術館內部
松濤地區的房屋持有率為59.2%,遠比澀谷區整體還要高出18%,一戶建的建造比例也超過了區平均7個百分點,達到21.4%。特別是松濤1丁目的一戶建數量就佔到了30.1%。
在就業方面,住在松濤地區的3084人中,15歲以上的就業者有1094人。從職業分類來看,和我們以往探究的富豪區一致,居住在這裡的人從事的主要還是「學術研究、專業、技術服務業」、「不動產業、物品租賃業」以及「IT業」等。
儘管沒有什麼特別之處,但是松濤地區比以往介紹的豪宅來說,公司職員的比例是最高的,佔比達到了23.3%,近乎比整個澀谷區多了一倍(11.9%),其中松濤1丁目更是達到了28.8%,就業者中每4人就有1人是企業高管。
從2020年的公示地價來看,澀谷區松濤1丁目周邊均價大約在184萬日元/㎡(約合人民幣10.3萬/㎡)。
儘管比不上澀谷區地價最高的宇田川町(2780日元/㎡,約合人民幣156萬/㎡),但由於距離豪華街很近,而且單套建築的面積很大,因此總價基本也是上億。就拿一套使用面積為660㎡的豪宅來說,光是地價就達到了近12億日元,如果讓一個普通職員貸款買這麼一套豪宅,可能還貸就要還10輩子。
涉谷區松濤毗鄰澀谷站,卻又因其自身的幽靜和澀谷站周邊的喧囂形成強烈對比,這也使松濤成為日本獨一無二的高級住宅區域。
參考資料:
[1].渋谷徒歩圏の高級住宅街「鬆濤」500坪の豪邸に住む社長とは?
以上圖片截自於網絡
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